心航線夏令營介古代官制常識
來源:育路夏令營網(wǎng)發(fā)布時間:2013-08-05
心航線夏令營介紹,中國古代的官制需要一定的制度來維持。
心航線夏令營介古代官制常識。
史:商代設置,原為駐外武官,后成為王左右的史官,掌管祭祀和記事。
馬:商代設置,負責征討和射獵。
戍:商代設置,督率“族”、“眾”,從事守邊和征伐。
小史:周代掌管邦國之志和貴族世系。
小臣:商和西周時朝廷官員,亦稱少臣,常奉王命從事占卜、祭祀、田獵和征伐。
卿士寮:官署名,商末、西周時設置,其長官稱為卿士,執(zhí)掌國家政務。
太史寮:官署名,商末、西周時始置,其長官稱為太史,掌國王的冊命及祭典等。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書、冊命諸侯、卿大夫、記載史事,兼掌國家典籍、天文歷法、祭祀等。秦漢設太史令,職位漸低。魏晉以后太史僅管天文歷法。
三事大夫:西周設置,指常伯、常任、準人。常伯為掌管民事的地方官,也稱牧;常任官員的選拔,也稱任人;準人掌管司法,又稱準夫。
司徒:西周始置,又稱司土,掌管國家土地、民眾,負責籍田、管理山澤、征發(fā)徭役等。下設林、虞、牧等官職。
司馬:西周始置,掌管軍政和軍賦,后世作為兵部尚書的別稱。
司空:西周始置,掌管工程,后世作為工部尚書的別稱。
司寇:西周始置,掌管刑獄、糾察等事。
宗伯:西周始置,掌管宗廟、祭祀等禮儀,后世作為禮部尚書的別稱。
太師、太傅、太保:西周始置,合稱“三公”,為國君輔弼之官,輔導太子。太傅地位在太師之下,太保又次之。明清以后以朝臣兼任,成為虛銜。
少師、少傅、少保:周代始置,為國君輔弼之官,合稱“三少”,輔導太子。地位分別次于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。
三公:周代的三公有二說:一說是司馬、司徒、司空,一說是太師、、太傅、太保;西漢時稱丞相(大司徒)、太尉(大司馬)、御史大夫(大司空)為三公;東漢時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合稱三公,又稱三司,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。唐宋仍沿此稱,但已無實際職務。明清雖亦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,但只是最高榮銜。
宰:商代始置,掌管家務和家奴,西周沿置,掌王家內外事務。春秋時各國沿用,稱“太宰”,明清時作為吏部尚書的別稱。
工師:春秋時齊、魯、楚等國設置,戰(zhàn)國沿置,或稱“工正”,掌管百工和官營手工業(yè)。
相國:春秋時齊景公設置,戰(zhàn)國時各國沿置,或稱丞相,為百官之長,秦以后成為輔佐皇帝的最高官職。唐以后多作為實際擔任宰相者的尊稱,清代則專指任大學士者。
丞相:始于戰(zhàn)國,為百官之長,秦以后成為輔佐皇帝的最高官職,總理全國政務。西漢時與太尉、御史大夫合稱三公。西漢末至南北朝,或稱司徒、或稱大丞相、相國。南宋孝宗時,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。元代于中書省設立左右丞相,明初沿置,不久即廢。
宰相:古代對在朝廷上總攬政務的最高長官的泛稱,并非具體官職。如秦漢時的丞相、相國為宰相;魏晉以后,以中書監(jiān)、中書令、尚書令、侍中、仆射以及參于政務的重要將軍均為宰相,隨君主指定而任事,無定員亦無定名。隋唐定制,以三省長官中書令、侍中、尚書令、尚書仆射為名義上的宰相,實際上仍要君主為其特選其它官職加上個“同平章事”,方成為實際上宰相。宋以后,遂直接以“同平章事”為宰相之官稱,與次一等的“參知政事”合稱宰執(zhí)。明代為加強獨裁,廢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處理政務,而以內閣之大學士協(xié)助,所以大學士又成為明代事實上的宰相。清代在內閣之外又設立軍機處,軍機大臣又成為事實上的宰相。但內閣大學士仍拜相,稱為外廷,軍機處則稱為內廷?梢娪上惹氐矫髑,隨著皇權的加大加重,宰相的權力逐漸減弱。
尉:春秋時晉國始在上、中、下三軍設置,主發(fā)眾使民。后來各國皆在將軍下設尉,秦以后朝廷設太尉,為武官之長。歷代多沿置,但從漢以后逐漸變?yōu)橐环N官階虛銜,無實權。宋徽宗時定為武官最高官階。元以后廢用。
大良造:戰(zhàn)國初期秦國的最高長官,握軍政大權。
令尹: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設置,為楚國的最高長官,握軍政大權。
柱國:亦稱上柱國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設置,為楚國的最高武官,地位次于令尹。唐以后作為勛等,沿至清代始廢。
三閭大夫:戰(zhàn)國時楚國設置,掌管昭、景、屈三姓貴族。
溫馨提示:
2013夏令營報名咨詢熱線:010-51294614 400-088-65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