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當時受傷的"/>
大家都在關注: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(yōu)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
道歉也應該有原則
唯唯媽:
6 歲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強,個性形成的階段。其實我家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,
不過當時受傷的是老公,正碰在眉骨上。我很擔心老公的眼睛,也是馬上嚴厲地
要求孩子道歉。孩子也沒有道歉。在看到孩子很委屈地憋著眼淚時,我抱住孩子,
邊幫她擦眼淚,邊和她交流:“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傷害爸爸的,但是,現在你
弄傷了爸爸,你看,爸爸很痛,媽媽很心痛,你覺得是不是應該看看爸爸,向爸
爸道個歉,去安慰一下爸爸?如果媽媽碰到你,你也會很痛,肯定也會希望媽媽
向你道歉并安慰你的,對嗎?”結果女兒邊擦自己的眼淚,邊去摸爸爸的臉,嘴
里還說:“爸爸,對不起。我不是故意的。”
孩子的禮儀修養(yǎng)的確是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、以身作則的,但是如果父母一
味維護孩子,事無對錯都向孩子道歉,那就顯得沒有原則。我們應讓孩子明辨正
誤,是自己的錯就該自己承擔,不是自己的錯就不用道歉,要知道道歉也是有原
則的。
孩子的語言表達水平有限
馬曉韻丁萬濤
金陵媽其實提出了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問題,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很多家長存
在類似的疑慮,例如為什么我的孩子這么膽小或是不懂事,不知道怎么和人說話,
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,或者就如同這位母親提出的那樣,孩子不肯妥協(xié)等。
那是不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問題?將來會發(fā)展成特別不懂禮貌或沒素質的孩子
呢?以成人的眼光來看,這樣的擔心似乎很有道理。然而,從事實來看,它的確
很少發(fā)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,因為,這些實際上屬于兒童心理發(fā)展的一個中間
環(huán)節(jié),應視為正常發(fā)育的一部分。我們成人認為做錯了事說聲“對不起”是一種
符合社會行為、體現人的素質、增進人際交流必不可少的行為標準之一,但這看
似應該的事也只有等到一個人高度社會化后才能形成。對孩子來說,特別是一個
6 歲的孩子,無論是理解能力、言語表述,還是行為控制能力和道德意識,都還
未真正發(fā)育到這個水平;蛟S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特別乖巧的孩子,但很多時候,
這些講禮貌的孩子并不真正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,他們更多的只是知道這么做可
以讓家長高興,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,這種反應實際上是成人讓孩子形成的一
種簡單的條件反射,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乖巧”。不是嗎?叫聲“阿姨”可以立
刻得到一塊糖,類似的互動情景普遍存在。
孩子做錯事,家長喜歡說:“快說對不起,平常媽媽做錯了,都是趕緊說對
不起的”,類似的話其實是一種教訓,以己推人的教訓,其實際效果不但對孩子
難有效,即便是成年人也難接受。比較好的方法是當你跟孩子說對不起時,溫柔
地問問她:“大人跟你說了對不起,你的心情是不是開心一點?是不是輕松一點?
下次你不小心弄壞別人的東西時,能不能也說聲對不起,讓他也開心一下?
“
一個人接受和傳達信息的方式是逐步發(fā)展完善的,最后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溝
通交流模式,兒童通常是從視覺、觸覺的感知中形成軀體語言,然后才發(fā)展到口
頭語言,口頭表達是更高級的表達方式,通常一個年幼的孩子往往無法很好地掌
握語言,他們更習慣于用行為或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正如這位母親細心觀察
到的那樣,孩子做了錯事,雖然嘴上不道歉,但從肢體語言上可以看出她的不安。
這里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:孩子從父母的表情、動作中看到的現象預示著自
己犯錯,然后對犯錯感到害怕和不安,一時又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,因此,她用
沉默來面對自己的緊張和害怕。實際上,這里的“不安”就是她認錯的一種表達
方式。
而另一名說“買個新的賠你好了”的小男孩,則是用貶低、無所謂和否定的
態(tài)度來處理問題,從客觀上起到了免遭懲罰的作用。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,幫助
孩子完善溝通方式,引導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,讓孩子的解決方式逐漸
成熟起來。若是像那個小男孩那樣的應對模式,就可能會對其將來價值觀的形成
帶來一些負面影響。
入學幫助熱線:400-805-3685010-51268841
咨詢熱線:010-51268841
國際學校擇校
我要給孩子
報學校